对于赴美留学的低龄孩子而言,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融入?

2021-08-09 09:24:45来源:网络作者: 景景阅读量:

  对于赴美留学的低龄孩子而言,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融入?儿子今年是美高12年级的学生,前不久刚刚收到了埃默里的offer。我想关于美高申请、选课和活动方面已经是老生常谈了,所以今天我想从另一个角度谈谈低龄留学。

  回想将近四年的高中生活,我会着重跟大家聊聊关于美高的适应问题。

  我们都希望孩子去了国外以后能够很快地适应,每天快乐地生活和学习。但往往事与愿违,据我了解有一部分孩子适应起来很慢甚至出现问题。在儿子十年级的时候,有一个中国孩子从别的学校转过来,跟儿子同一个年级,听说那已经是他第三次转学了。

对于赴美留学的低龄孩子而言,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融入?

  后来我认识了他妈妈,才大概了解了一些情况。这孩子一开始来美国就去了冬季异常寒冷而又漫长的缅因州,由于语言不过关学习出现困难、交不到朋友,和住家又产生了一些隔阂和矛盾,也不懂得如何沟通和化解。另一方面,由于叛逆期的孩子和父母的亲子关系也有些紧张,于是他就把问题积压在心里,对父母什么也不说,时间一长,终于积郁成疾。好在,经过后面几年的慢慢调整终于找回了自我。

  我想,如果家长能提前对这些现象有所了解,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及时关注和干预,那么将来一定会帮助孩子顺利的过渡和适应。这就是我今天分享的目的。

  之所以当初选择低龄留学,是因为考虑到孩子年龄小更容易适应和融入国外的生活,所以我们就决定早点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一个完整的高中。我知道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想法,所以今天我把一些所谓的经验和建议分享给大家,希望能给将来有意向低龄留学的家庭和孩子们一点帮助。

  在初一的暑假我们全家去了一次美国游玩了二十多天,这次旅行让孩子对美国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同年暑假我们也开始了托福的学习。初二的时候孩子一边在学校上课一边准备着美高的申请。次年三四月份的时候陆续收到了几份offer ,综合考虑之后我们选择了新泽西的这所私立教会男校。学校是走读,住家是由中介安排的,是美国当地的一户白人家庭。

  孩子去了以后不但要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还要适应美国的家庭生活,这对于一个十四岁的孩子来说确实不太容易。

  我给大家的建议是尽量做好留学前的各种准备,学习和心理上的准备自然是不用多说的了。生活上的琐事也尽量准备充分,给孩子的行李做到事无巨细、有备无患,不要让孩子去了以后发现这个没有、那个没带。

  孩子一边要适应陌生的环境一边还要去处理生活中的这些琐事,而且初来乍到,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无疑会影响到孩子的心情,会产生孤独感和无助感,对适应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继而会影响到学习,千万不要小看这些琐事对留学初期的影响。

  现在我想主要从融入方面谈谈儿子四年的美高生活,我想问问在座的各位家长:什么是融入?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融入?当然这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对于一个低龄留学生来说,从儿子的角度所理解的融入是以一种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去挑战、去适应美国的文化,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才是融入。

  首先我谈谈关于寄宿家庭的融入。儿子的住家是新泽西当地一户很普通的白人家庭,住家爸爸是德国人住家妈妈是爱尔兰人,中年得子,有一个十一岁的男孩。住家爸爸还有前妻生的2个孩子已经长大成人离开家了,这个住家在儿子去之前并没有做过寄宿家庭,所以也没有任何接待国际生的经验。

  当时中介同时安排了2个孩子入住,但是那个孩子住了二个月就换了另外的住家。第二年中介又安排了另一个孩子过来,不知道为什么也只待了几个月。儿子住下来以后我就让他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把自己看作是家的一份子。

  每天吃饭的时候他分发餐具,吃完了帮忙收拾桌子把碗放进洗碗机里,住家爸爸每次购物后都会喊他帮忙从后备箱把东西搬运回家。每周负责家庭的垃圾回收工作,冬天和大家一起铲雪、秋天扫落叶,重要的节日帮助住家妈妈装饰和布置房屋。每天放学后和住家的儿子打一会球,晚饭后跟大家聊一会天。

  这样一段时间下来,他慢慢适应了住家,住家也越来越喜欢他。二个多月后他过生日,住家还帮他办了个小型的生日party,让他邀请了一些朋友过来,住家夫妇还特意出去呆了一天让孩子们尽情在家玩耍。四年下来,儿子与住家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感情,他们会跟他商量家里的一些事情,带他去纽约看棒球和篮球赛,一起去海边度假,这段时间他们还在教他学开车。

  唯一不太好的地方就是,这个住家夫妇的兄弟姐妹和亲戚朋友特别多,经常在家里举办Party,喝酒聊天到深更半夜是常有的事。由于美国的房屋基本上都是木结构的,所以隔音效果不是太好,儿子也经常跟我抱怨休息不好,我每次都劝儿子要包容,这是别人的文化我们要适应和理解。慢慢地儿子也就不再跟我抱怨了,这并不是说住家从此就不开Party 了,而是他自己已经适应了。

  这里儿子给大家的建议就是,一定不要把自己当成一个房客,而是要把自己当成住家的一份子,不要被动地等着住家叫你做事、要主动去找住家交流。不要吃过饭就钻到自己的房间里,花点心思寻找可以共同聊天的话题。

  美国的家庭基本上都是体育迷,主动去了解感兴趣的球类运动。发现任何不懂的问题及时去问,美国住家既然愿意接纳国际生,他们在心里方面都是做好了准备和颇具爱心的,他们愿意耐心地回答你的各种问题。

  这样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能提高英语口语的能力,一举二得,因为你在学校的空闲时间毕竟有限,而跟住家在一起的空闲时间较多。跟住家交流时候的声音要够大而且充满自信,不要担心自己提的问题遭到嘲笑而不敢开口。

图片

  在这儿顺便提一下儿子的一个学弟,来自深圳外国语学校,语言和学习能力完全没有问题,但因为刚来的时候适应出现了一些状况,他索性关闭了心门几乎不跟任何人交流,变得越来越沉默和封闭,整天闷闷不乐,心理问题直接导致了学习也出现了滑坡。儿子知道以后主动去开导和帮助他,陪他打球聊天,周末把他喊来一起写作业,现在这个孩子慢慢乐观开朗了起来。

  第二个方面是在学校的融入。首先要处理好跟中国同学之间的关系,尽量做到团结一致友好相处。孩子初来乍到投身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和自己的同胞抱团取暖很正常,家长不必太在意,应该顺其自然。

  其次就是跟老师的相处,大家都知道美国教育系统和国内很不一样,老师拥有很大的权力,有时候老师对你的印象分往往在GPA上占有一定的比重。比如期末你有一门课的平均分得了89分,老师可以给你B+,也可以给你A。所以跟老师处好关系尤为重要。

  美国老师会更积极地鼓励你去提问,课上每讲一个知识点老师都会停下来问“Any questions? ”你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大胆地提问,有疑惑及时提出来,一定不要不懂装懂,你要相信你不懂的别人也未必懂。

  另外美国老师很喜欢开玩笑,如果开玩笑的对象是你,那么千万不要误解老师的意图,他们基本上都没有恶意。学会接受老师的玩笑,偶尔你也可以主动跟老师开一个玩笑,让别人轻松愉悦的同时也增进了师生的情谊。当然,玩笑的尺度要把握好,有些禁忌还是不要去触碰为妙。

  关于在学校融入这方面最难也是最关键的部分来了,这就是和美国同学的相处。

  儿子跟美国同学的交往是从进入游泳队开始的,他很快就结识了一批兴趣相投的朋友。游泳队里人不是很多,每天都要训练给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他利用训练的空隙时间多和别人交谈,这样很快就打开了局面。

  跨出第一步之后交友就简单多了,朋友介绍朋友,只要你够open和friendly,别人是很乐意把你介绍给他的朋友们的。所以只有open up,才能交到朋友,这样别人也能看出来你是真心实意想和他交朋友。一直被动地等下去是没有人来理会你的,美国人会逐渐形成自己的圈子,等到这个时候你要想进入他们的圈子就难了,所以越早open up越对自己有利。

  当然,美国学生也分三六九等,要分清楚哪些朋友可以交往哪些不可以交往,不要因为交友不慎把自己拖下了水,学会甄别是很重要的一项技能。交友初期大家都会聊一些正常的话题,比如学习、家庭和文化背景等等,随着交流的深入会逐渐过渡到一个重要的阶段—需要对美国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

  比如美国的体育运动:棒球、橄榄球、曲棍球、篮球、冰球、足球等等。对这些球类比赛的得分和奖罚制度多少要有所了解。什么三月的疯狂—指的是美国大学篮球联赛,超级碗—也就是橄榄球决赛。这些大型赛事在美国那是全民追捧几乎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的。

  还有美国的政治局势:关于选举制度关于两党的立场和争端。当然还有美国的历史和宗教,以及美国的节日和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等等。如果你不了解这些美国文化,和美国同学没有共同的话题,那么你将会很快被圈子所抛弃,前期付出的努力也前功尽弃。

  那么,怎样才能多了解美国文化呢?注重与住家的交流,让住家给你讲讲当天的各种体育赛事和时事新闻,参与住家或同学对时事的讨论。花点时间自己看书和感兴趣的球类比赛,还有就是多参加各类集体活动,无论是住家的社区活动和教会活动,还是学校的各类活动都尽量参加。拓展眼界的同时也在不经意间了解了美国的文化。

  最后我想说,相比出国读本科或者研究生,低龄留学确实有它的优势。因为年龄小,很多的思想体系和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定型,小留学生们更容易接受和融入当地的文化,也更容易得到认同。

  但是,最重要的是小留学生们自己要敞开胸怀去接受不同的文化,尝试不同的活动,走出舒适区,挑战自我!用儿子的话做一下总结:The more you open up, the more you get.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