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留学申请选择专业误区(二):真的有专业能够在未来找到“钱多事少”的工作吗?

2020-11-16 11:59:00来源:网络作者: 景景阅读量: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探讨了专业选择的误区之一,学生是否要有明确的专业定位。点击即可查看:本科留学申请选择专业误区(一):学生要有个明确的专业   本次,我们讨论另一个美国本科专业选择的误区:真的有专业,能够在未来找到“钱多事少”的工作吗?


图片来源网络

  1、家长层面

  相比于在学海中遨游荡漾的学生来说,此类问题,更多是老父亲/老母亲在关注。然而,本质上来讲,就业这件事是个人能力、学识经验以及社会需求匹配的结果。

  从社会需求角度看,历史大势是个体无法改变的,我们只能顺势而为。从时间纬度来说,社会需求在时时变化,当今的速度之快也堪称人类历史之最。所以,在这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无法忽略计算机相关领域对人才的强大吸力。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理工类专业尤其是计算机、大数据、新媒体等相关专业,的确更加容易就业。当然,如果在国外的话,天花板容易出现在35-40岁这个阶段。只是在该年龄层,已经是学历提升或终身学习的讨论范畴。

  至于“钱多事少”的工作,多发生在家里有矿的学生身上。比如,靠裙带关系或上代人脉而在公司供职的人。这与我们本次讨论的,靠真才实学以及个人奋斗,赢得一片天空的人生无关。对于前者,只有一句忠告,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反之,通过个人努力和专业能力,做到“钱多事少”的工作,不是没有,只是更多发生在30岁,甚至35岁以后。任何一个看上去光鲜亮丽的工作,背后需要付出的努力都不是外人可以体会到的。有句俗话,“别只看见贼吃肉,而没见贼挨打”。羡慕做高级工程师、投行、咨询公司的人起薪高,出则头等舱/商务舱,入则五星级酒店/高级会所,殊不知高强度和高压力的工作下,很多年轻人撑不到两三年;更别提因此导致健康预警,甚至猝死、自杀等极端情况。

  2、学生层面

  从个体角度讲,美本学生的能力以及学识,整体上在同龄人中已经占据相对优势。经历过高中GPA、标化考试(托福/SAT等)、各种活动竞赛,以及繁冗烧脑的申请过程,他/她们的成长加速。如果再算上美国本科就读期间,高强度的学术压力,能够顺利毕业,真可以称得上百炼成钢。

  由此,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成功案例:美本Top30毕业,要么顺利升入名校硕士甚至直接读博,要么经过层层筛选考核,突破重围杀入世界500强等顶级公司。之后,不管是留在美国、还是回到中国或香港分部,都是新一段人生履历的开始。

  再往后,具体到个体,境况就迥异了。

  俗话说,你之砒霜我之蜜糖。有的人商业意识超强,对“赚钱”有与生俱来的执着,不为拥有而更享受赚钱的过程和成就感。有的人崇尚社会价值,列在人生最重要事情的前十名是:去北极看熊、极光和冰川;去纳米比亚野生动物保护基金会做志愿者;穿越撒哈拉挑战自己的极限……所以,就业已经不是衡量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了。曾经和一位大学招生官交流,她谈起一种很有趣的美国家庭传承方式:第一代去华尔街(资本积累)、第二代去科学院(学术修养)、第三代去从事艺术(精神自由)。

  3、新趋势

  在我们近年接触到的家庭中,同样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会尊重孩子的兴趣和优势,而不是以工作收入作为单一评判依据。这正是社会进步和民众富裕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学习艺术类专业、音乐类专业的学生占比明显增加。这与网红经济兴起有一定关联,同时也与00后这一代移动互联网原住民的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前几代人(40后和50后的祖父母,60后和70后的父母)的努力为他/她们创造出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使他们拥有更加开阔的视野和属于自己的理想。加上从小就受到各种外来文化的影响,呈现出更加多元的文化认同和更强的创造力(为了深入了解00后这代人,推荐大家观看央视的纪录片《零零后》)。

  2、盲目扎堆选择计算机为代表的理工科和商科的学生减少,虽然绝对数量上理工课和商科仍然是主流,但是专业方向逐渐多元化。社会科学类专业如:经济学(这里需要强调一般美本经济学在文理学院,并不在商学院,因此属于社会科学而不是商科)、政治学、社会学、新闻媒体与传播、心理学、国际关系、人类学等学科的学生比例明显增长。

  3、同样是这个优秀的学生群体,他/她们生活状态也不尽相同。正如稻盛和夫先生将人群分为三种类型:自燃型、可燃型、不燃型,美本留学生们,也可以粗略分为主动型、观望型、被动型。有的会积极主动地寻求资源,有的则需要适当启发和引导,还有的需要在背后推一把。只是,美国本科整体倾向于积极主动的学术氛围和性格塑造,会最大程度地将学生向积极主动的方面push一格。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